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卡建设初探信息校园如何一卡通行
文章出处://wmjiuwei.com 作者:未知 人气: 发表时间:2011年07月15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以取代以往校园内种类繁多的各种卡片。在这一过程中,关于校园一卡通建设的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系🌳统架构如何建🔯立?立脚点又在哪里?组织和管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好?
中国人民大学并非国内最早构筑校园一卡🅺通系统的高校,但是一系列数字都在说明,人大校园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园卡建设之路。
人大校园卡第一个特别之处在于,人大校园卡是国内最早采用非接触智能卡(CPU卡)的高校校园卡系统。在卡片选型过程中,人大选择了包括全球五大智能卡供应商——握奇数据在内的4家卡片供应商提供的非接触智能卡。相对于很多校园卡系统采用的逻辑加密卡,⛎智能卡有着高安全性、高应用承载能力、高扩充性、高运算能力。现在看来,卡🦹片选型为人大校园卡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大校园卡第二个特别之处在于,相对于很多校园卡系统偏重消费的金融管理方向,人大校园卡注重在金融管理上的信息管理。于是人大校园卡有了一个独特的名字:综合信息证件卡。这张卡上有学生的照片,卡片里也写有学生的个人信息。卡片大量借用了第二代身份证与城市通卡系统的技术,成熟的技术和采✤用国家统一标准使得人大校园卡从开始就有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作保障。
人大校园卡第三个特别之处在于,它选择了与银行系统的紧密协同。卡片♕圈存采🎃用了银行系统转帐的单一方式。这样,银行会每天提供交易数据给校园卡后台系统用于结算,而持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更可享受全天候24小时充值的便利。
4个人的卡中心 每天30万笔交易 稳固高效的校园信息化系统
在缜密完备的规划之下,人大校园卡如今正以惊人的高效稳定运行着。据人大校园🔯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大校园卡系统每天的交易数达到30万笔在几十万这样的数量级,这一数字堪比校外海淀区单一银行金融系统的水平。
在每年开学的时候,这套系统在一天之内最高可以完成20000名学生的注册,平均每个小时就可为2700名学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注册,卡片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发放给ꦚ学生。而相对于很多高校十数人甚至更多的卡中心而言,人大校园卡卡中心仅仅只有4个人。
🃏 能够实现这一惊人效率的原因,在于人大校园卡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运营体系。校园卡的充值可在银行和银行设在校园中的自助终端上完成,结算也由银行与后台实施网络化自动结算。而校园卡的查询、挂失等操作也全部交由自助终端完成。在国内,很多校园卡选择了现金圈存充值的方式,而且充值时间也颇为集中,这使得负责管理这些校园卡系统的卡中心,💟几乎有60%的工作耗费在卡片充值和挂失等业务上。
而这套高度自动化的系统ꦚ更玄妙的地方在于其前瞻性的信息化管理架构设计。在人大校园卡系统要实现信息管理乃至信息挖掘并实现信息决策的大思路之下,人大校园卡对信息的管理和使用达到了国内校园卡的新高度。该负责人举例说:“我们如何决定是否需要翻建、扩建图书馆?图书馆的借阅数据、门禁数据就是重要的决策基础。”
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对庞大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和管理的系统必须能够保证高效而稳定的运作。人大校园卡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运作,对于必须﷽保证不停机运行关键核心模块,都有高度智能化的监控诊断程序予以辅助,更有完备的安全和冗余机制予以保障。
一卡通行与多卡并行 全新思路营造活力校园
现在,人大校园卡在这套高效的系统之下正生机勃勃地为人大电子校务贡献着力量。由膳食管理、电话计费、门禁管理、图书借阅、财务收费、考勤考务、网络计费、医疗收费、数字人大、银行转帐、电子阅览、会议签到诸多系统构成的人大校园卡系统真正实现了&ldquoܫ;一卡通行校园”。
在这里,人大校园卡活力来源之一&mdash🃏;—兼收并蓄——就不能不提。以双界面CPU卡和纯非接触CPU卡为主体的人大的校园卡系统兼容PKI卡、单双界面CPU卡、逻辑加密卡、光电卡,这在其他校园卡系统中还不多见。
人大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之所以实现这样一个卡片格局,主要是考虑到多种应用中的实际情况而来。比如校外人员在校内食堂就餐,就可꧑以使用纸质的光电卡。又如教工家属在水房打水洗澡,也可以不用正规发卡而使用逻辑加密卡。PKI卡则向学校高层领导提供额外的安全策略保障。这也是人大校园卡“整体项目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完备性和有效性作到了和谐、适度”建设思路的主要体现之一。
人大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在总结经验时提到了五点:🧔一,严格遵循国家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三,树立运ꦜ营意识,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四,融合多种系统并存,创建和谐工程;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适应信息化发展。
人大校园卡凭借战略性的前瞻规划和独特的思路,已成为国内校园卡的典范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当然,面对未来,校园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校园卡系统将♏如何发展?如何实现与城市信息系统的对接与融合,乃至跨区域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将一一解决,我们也将看到数字校园与信息社会的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