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技术在广州大学城应用见闻
文章出处://wmjiuwei.com 作者:中国建设报 人气: 发表时间:2008年08月10日
社会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建筑节能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握人本理念,真正体现人在建筑物中的“尊严”。广州大学城率先在全国走出了集中办学的路子,广州大学城一期(小谷围岛地区),建设面积达18平方公里,根据发展规划,该地区建成后可容纳14万高校学生。集中办学除了拉近各所高校交流的距离外,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节能降耗。这里节能降耗情况究竟怎样?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广州大学城,实施近距离的采访。
建“分布式”能源系统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广州大学城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由分布式能源站、区域供冷系统和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组成。分布式能源站是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核心,其功能是满足大学城区(含10所大学和中心商务区)对热、电、冷等多种能源的需求。能源站规划建设4套60MW等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首期建设其中2套。
能源站以清洁能源LNG为燃料,采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发电,并通过110KV电缆接入大学城变电站,直接向大学城区用户供电;集中供冷和供热系统优先利用能源站余热锅炉尾部的烟气余热(不足部分由蒸汽轮机抽汽补充)分别生产空调冷冻水和生活热水,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70%%以上,使能源站的一次能源LNG得到了梯级利用,达到高效节能、优化能源结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
广州大学城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由热水制备站、一次热水主干管网、分散热力(加压)站、二次热水管网及单体热水系统组成,本系统为开式循环系统,水源采用市政高质。
这里的集中生活热水系统设计主要热源为分布式能源站余热锅炉烟气余热。余热锅炉尾部烟气制备130℃~80℃高温热水后排烟温度降低到90℃,烟气余热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利用。在冬季130℃-80℃高温热水完全用于制备生活热水,不足部分利用能源站抽凝机组抽汽作为补充热源。为了合理阶梯利用热源,空调季将利用130℃-80℃高温水溴化锂制冷,蒸汽溴化锂制冷机组90℃的凝结回水再用于制备生活热水,降到60℃再回余热锅炉,满足余热锅炉优化设计要求,并合理利用凝水余热。
每个末端用水点安装一卡通智能IC卡计量水表,该计费系统采用预付费形式,即预先交纳使用费用,然后按照实际使用水量及物价部门核定价格进行扣费。少数团体用户采用总表计量,在入户干管处安装机械式水表,按水表读数及物价部门核定水价进行收费。
记者在这里了解到,广州大学城的区域供冷系统主要供应10所高校及两个中心商务区,平均冷需求密度高,有明确、稳定的冷负荷,完全满足区域供冷系统实施的技术条件。
区域供冷系统设计总装机容量为10.6万吨,供冷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冷冻水供回水温度为3℃-13℃。其自控系统能自动、实时采集系统所有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末端负荷状态等参数,并实施过程控制,使系统为末端用户提供了足够的冷量,并能跟随末端负荷的变化,实现冷站供冷量与末端用户实际需求负荷的精确匹配,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大学城区域供冷系统按供冷区域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别由4个冷冻站及相对应的冷冻水管网、末端换热间组成,通过板式换热器将冷量换给各单体建筑内的末端空调系统。𝓰末端换热间总数约300间,内设板式换热器、管道电动关断阀、电动调节阀以及温度、压力等参数采集传输、能量积算传输系统。区域供冷的计费系统由设置在各末端换热间的冷量积算仪、计费传输网络和计费电脑及软件组成,自动统计形成收费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