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郑州兴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阿里巴巴诚信通企业
全国咨询热线:40000-63966
兴邦电子,中国水控机第一品牌

联系兴邦电子

全国咨询热线:40000-63966

售后:0371-55132951/55132952

工厂:河南省 郑州市 高新区莲花街电子电器产业园

记者调查 大旱背后 专家会诊

文章出处://wmjiuwei.com 作者:南方周末 人气: 发表时间:2009年02月24日

[文章内容简介]: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沿着母亲河黄河繁衍的足迹,实地探访中原大地的兰考、民权、睢县三地,揭示大旱之下,那些更为令人担忧的现实。

人类进化到不需要水的那天渴死了 邝飚/画

持续百日的干旱,中原大地一片焦渴本报记者王轶庶/摄


  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广、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本报记者沿着母亲河黄河繁衍的足迹,实地探访中原大地的兰考、民权、睢县三地,揭示大旱之下,那些更为令人担忧的现实。
 

  □本报记者叶伟民发自河南兰考、民权、睢县
  

  2月7日,2300多发炮弹终于在河南上空换来百日大旱后的首场降雨,但雾气般的水粒却矫柔得仅够湿润空气。当天下午,“首雨”的喜悦在兰考县东坝头村村民李国强心头坚持了不到1个小时,就被另一种更深的焦虑代替。
  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ꦚ,1.3亿亩耕地受灾,几占中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能活下一半就不错了。”55岁的李国强站在草茬地般的麦田🔴里,脚尖扒拉着枯叶,干涩呛鼻的沙土扑面而来。

  举全河之力
  

  沿途无数条饥渴的引水渠如深不见底的吸管,伸进“母亲河”并不丰腴的肌体。
  

  自打春节过后,55岁的李国强就开始掐着指头过日子。家中的10亩小麦黄得只剩下一点绿芯。虽然村西1公里外就是黄河,但在这个无雨无雪且气温过低的冬天,强行浇水只会把麦苗冻死。
  事实上,无雨的日子早在去年10月下旬就已经开始。最初两个月,李国强盼能下场雨,到了腊月,他又希望有场雪,但这些愿望最终破灭于农历新年———这时,麦子已经黄到根上了。
  而村子在河东的1000亩小麦,已枯黄殆尽,只剩下河西的一点滩涂地,麦苗在黄河的庇护下得以幸存。
  一切似乎都有预兆。整个2008年,极端气候都在困扰着这个“中原粮仓”。从年初的冰冻灾害到春季的扬沙和山洪,再到夏季的冰雹到强对流天气,尤其是7月13日,郑州出现174毫米的强降雨,水淹城区,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第二位。
  入冬后,拉尼娜现象与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却阻挡了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北方诸省滴水不见,大旱拉开序幕。连续百日无雨的河南更成为受灾最严重的省份,受旱面积超过六成,为1951年以来之最。2月8日,李国强意外发现麦田东侧已荒废十多年的灌溉渠又变得流水荡漾,这与日渐回暖的天气一道给东坝头村两千多名村民带来了喜讯。李国强借了侄子的水泵,浇了一亩多的麦子。
  这“意外之水”并非从天降,而是来自黄河。“闸口已经开到最大了。”距离东坝头村8公里外,兰考三义寨渠首闸管理处处长叶世忠指着一条新挖的引渠说,“现在引水能力已提高了近8倍。”这意味着,数以千万方计的黄河水将毫无阻碍地通过这条“引黄总干渠”,惠及豫东平原中部4000平方公里土地和300多万人口。
  旷日持久的旱情加重了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求和依赖,人水矛盾也随之明显。在河南,全省主要河道入冬后来水比常年偏少三至八成,大中型水库蓄水量比去年同期偏少5亿立方米,已有316座小型水库干涸。
  在众多无水可用的山区,打了过百米深的井还是干的,一盆水洗菜洗脸洗碗再喂鸡,农民3个月不敢洗澡,一些地方的生活甚至倒退回挑水时代。
  因此,贯穿中原大地的黄河几乎成了惟一的救星,在灾情严重的北方八省,沿途无数条饥渴的引水渠如深不见底的吸管,伸进“母亲河”并不丰腴的肌体。
  为支援下游省份抗旱,在来水比多年均值偏少13%的情况下,1月6日至2月8日短短一月间,黄河防总仍6次增加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达900立方米每秒,为多年同期均值的3倍以上。专家称已是“举全河之力”。
  但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黄河干流五大水库可调节水量锐减近三成,小浪底“缩容”过半,黄河水调形势异常严峻。
  但对漫长而广袤的黄河流域来说,这仍是杯水车薪。灾情最严重时,全国受旱耕地直逼3亿亩,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多省发布红色干旱预警,国家防总也拉响了历史上首次“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称此次旱情为“历史罕见”。

会诊专家:

  杨贵名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

  贾金生 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

  吴玉成 水利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旱灾及对策研究室主任

  李国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陈阜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

  丁声俊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邱为铎 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生态环境建设与节水灌溉首席专家

  ●会诊焦点:

  中国是否进入气候灾害频发期?

  旱情与饮水安全危机何时能解除?

  能否对干旱做出预警?

  部分地区农民为何缺乏抗旱动力?

  地方抗旱应急预案建设不够理想?

  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用品长期缺乏管理维护?

  全球水资源短缺大背景下如何合理调配使用水资源?

  旱灾是否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本报记者马昌博黄永明发自北京□本报特约撰稿孙维晨

  中国进入气候灾害频发期?

  南方周末:有报道说,面对旱灾,有地方农民抗旱积极性不高,包括一些返乡民工仍然选择了再次离乡进城,为什么?

  吴玉成:有些农民面对干旱却不去浇水,而是直到有补贴才浇水,为什么呢?比如山西,一亩地粮食产量在800到1000斤,其间需要4到5次灌溉。而如果不灌溉的话,单靠降雨,成本就会降低。虽然农民不会完全靠天吃饭,但是他们会选择尽量减少人工灌溉。因为在各项成本中,水是成🌱本较高的。如果遇到水价和化肥价格上涨的情况,农民每亩地的纯收入只有100元左右,这还不算人工成本。我认为还是因为粮价比较低,如果能提高粮价,农民自然会提高抗旱的积极性。

  李国祥🌳:这其💦中有一个因素存在,就是我们在调查的时候就发现农民的水费特别贵,有一些部门借这个时机向农民乱收费,农民的水费负担比较重。中央关于这方面的指令已经出来了,但是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南方周末:为什么农民不用高技术节水灌溉方式来缓解旱情?

  ⛄李国祥:技术成本很高,像喷灌、滴灌的设施,农民都不肯买,粮食成本会上去。西北地区,成年累月的干旱,但他们那边喷灌、滴灌的技术也♕都不好推广。

  陈阜:节水技术,这两年发展很快,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比如说喷灌,喷小麦、喷蔬菜可以,喷高作物就用不上了。像北方地区,种完小麦种玉米,种玉米喷灌就用不上了,🍌农民就嫌麻烦了,后来有好多就废掉了。

  🍸邱为铎:我们现在还是五千年一贯制的漫灌技术。🥃落后的灌溉技术不但费水,而且成本高,浇一亩地要三十多块钱,这样浇出来的麦子赚不了多少钱,他们自己都不想种了。现在一些人的观念是搞新技术投入大、成本高,其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现在搞的这个技术建设成本减少了90%,运行成本也就是现在漫灌的六分之一。

  南方周末:河南有农民说浇地要使用工程用电,电价和油价非常高,如果用不起就只好听天由命。

  贾金生:现在农网已经有了,过去政府也在𒉰积极倡导同网同价。你所说的是个别问题,是在尚未被涵盖到的地方出现的。个别地方的电费非常高,油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果实现同电同价、同油同价,就不会出现你所说的这个问题。但是如果完全依靠灌溉农业,对农民补偿不够的话,农民势必会放弃灌溉。如何合理调配水资源

  南方周末:有一种观点说,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集体经济的管水组织也不复存在,导致公共水利设施管理很多时候不到位?

  陈阜:水利设施一﷽个是不够,另外一个是老化。农田水利基本上是政府公益性为主的,在现在这种一家一户情况下更应该重视,政府再不管更没人管了♐。

  邱为铎:以色列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中国的12%,但是他们通过灌溉技术革新,并不缺水。中国以前灌溉技术革新各省都在搞,但由于有些方法不对,给大家泼了冷水。后来说要建立水权和水市场的制度,换句话说,就是谁家有多少水,划分一下,然后通过水市场来交换,这样就把工程技术排除在外,变成一个市场管理了。但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不能仅仅用ღ市场管理的手段来解决。

  南方周末:前几年一直提倡的节水灌溉农业,这次旱灾看来是否起了效果?

  贾金生:我国传统农业中一直采用的是漫灌的方式,节水灌溉虽有发展,但所占比例有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投入不足、新技术推广不力的因素,也有土地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宜等问题。在不能规模🐲化发展的形势下,老百姓自愿买节水实施、发展节水农业是不可能的。依靠地下水、打口井漫灌也就成了主要的方式,一遇大旱之年就满足不了了,也就强烈感觉到了大水漫灌问题的严重性。粮价上涨是恐慌反应,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本文关键词:调查大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