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经验介绍
文章出处://wmjiuwei.com 作者:同济大学专家、博士生导师谭洪卫教授 人气: 发表时间:2009年07月18日
2007年正逢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在校庆之前有很多安排,其中就包括基本建设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领导积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学校新建的项目和既有建筑项目融入可持续之中。由此结合国家大背景提出5个关键词: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跟环保。这也是国家促进节能减排的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
同济大学经过院校合并以后,规模有了很大增加,校区也比较分散,现在总共有6个校区,分布在上海的市中心和郊外。同济大学校园总建筑面积加起来有150万平方米,学生人数超过67000万,是综合性比较大的一所大学。
以前国家建设部在抓建筑节能领域的时候,校园大家开始不是太重视,认为校园不属于大型建筑,但是实际上这个总量很大。我们自己回去测算一下就知道,按照宏观统计数据,每个校园平均下来将近消耗的标准煤在一万标准煤左右。这样按照我们国家重点监管企业对象来说,毫无疑问是应该纳入这个范畴。
我们在做节约型校园建设过程中,也注意了一个问题——学校的特点是量大、量广,全部抓肯定有难度。所以我们重点分析它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特点,还是抓主要矛盾入手。尽量争取用20%的投入,去创造80%的效果,这也是“二八黄金规则”。根据分析发现,长江流域能耗以电为主,没有采暖的问题。能耗结构上主要是以科研楼的能耗跟学生生活设施能耗,这两项加起来,正好是学校全体能耗的一半。所以我们重点瞄准这两块进行了节能工作的展开。
在这个工作中,我们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
理念:首先这是一个事业,不是做一个简单的项目,所以必须有明确的理念,所以从理念开始树立节约理念,探索校园可能持续发展模式。
科技:我们学校门类比较全,比较具有学科优势,所以整合学校的科研、学科优势,普及节能环保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这是我们的一个重点。
管理:建立和完善校园设施的能效管理。
学科:促进学科交叉发展,强化节能环保科技的支撑。
人文:创新节约教育科研实践,培育节约校园建设。这是高校必须要做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型校园的建设,把这个理念和技术扩散到社会上去,起到对社会的辐射作用,这是我们高校做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济大学把这些工作,主要归纳成五大块做抓手,我们叫做“五大关键技术体系”来建设。
整体规划,扩建、旧校园改造有全盘统筹规划,而不是具体到每个部门只干这个部门的事,要上升到学校中长期规划,有中长期节能减排的规划。围绕这个规划,我们展开四大块工作:
一、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高校来说,水资源的消耗是很大的。另外一块是人员的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也是结合国家的大背景。另外,这可能是同济大学的特点,因为建筑土工学科比较强,有利于改造的我们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另外是管理方面,通过校园节能监管平台,使实施远程化、直观、系统化。通过这几个环节,就把学校的节能工作,比较系统地统筹起来,而且能落到实处。
做这项工作涉及到各方部门,所以需要一个能够全面协调的机构。同济大学一开始注重组织架构,组织构建一个由副校长亲自挂帅的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经济节能、管理节能跟教育行为节能统筹起来,也就是“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我们通过教育层面,体现了参与长效机制的校园文化。
时间关系,我只是选择了一些简单给大家做介绍,这里面主要是在本部校区,做了很多的示范项目。当时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建在我们的校区,对学生的教学、学习、实践都有很好的观摩、学习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参观、学习、各种活动都可以利用这些设施,达到普及的作用。这里面有很多是新建的,有的是历史建筑生态的改造,这里面简单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楼是文远楼,是我国仅存的一座建筑楼,外立面不能做太多的破坏,我们结合这个特点,对内部进行了围护的改造。通过这些技术的集成,最后提升了这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我们还导入了这些节能环保技术,使每一项系统做到比较高效,介绍了建筑的负荷。
文远楼里面是一些屋顶的绿化、内保温,楼宇双层玻璃,雨水的收集利用。在改造前,实际上我们也做了一些预测,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投了很多钱,改革后是否能收获成效?我们是一个定期的判断,从各方面做数据的收集、整理,再加上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前预测,经过改造通过比较以后,我们发现通过改造技术可以实现63%的节能率。。
另外一个建筑是我们的大礼堂历史建筑,也是我们国家50年代的最大跨度的建筑,没有柱子50多米的大跨度建筑。现在看来窗户变形破旧,如果要空调的话,能耗非常大,所以改造过程中,我们注重尽量利用过度季节的自然通风,而且可以遥控、电动的。大礼堂主要用在学校学生的集会、音乐会、娱乐活动、放电影、军训等等大型活动。如果我们的空调考虑得不合理,这里面的能耗非常大。所以我们这里面除了自然通风之外,我们利用大空间的特点,因为空间很大,整个用空调必然浪费自然资源,实际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在离地面大概两米以上的范围,能够保证适宜的温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剩下的空间是不需要空调。
我们导热系统也进行了实测,表明我们的效果还是非常好。在人体停留的观众席上,温度达到空调设计标准。但是在上部空间,虽然不一定满足空调的要求,但是这对我们来说并不影响我们室内的舒适性,还能起到节能的效果。
我们一般把夏天的风通过空调机交换,在大礼堂周围挖了5米深的地道,把吸风口设在树阴下面,本身气温就低,再经过预冷,就大大降低了更换新风的能源,也是效果非常好的技术。我们也同样进行了测试评价,某日在日晒下的气温接近40度,在树阴下的温度实际就比它差了很多。再进入地道经过冷却进一步降低,可以看出,树阴、地道的降温效果合成起来,降温效果就比较明显。对新风处理来说,就这么一块,就有可能省一半的能源。所以类似这样低成本又见效快的项目,也值得我们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进行思考。
另外对既存建筑的改造,也值得我们的思考。比如同济大学有一个停车场,是炸掉盖新楼还是改造理?经过我们讨论决定,尽量要改造。这栋楼当时贷款,做大型巴士停车场。如果炸掉,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重建我们也会浪费大量的资金。利用这个空间,我们经过改造以后,照样可以满足我们教学的需求,也可以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这也是在学校建设过程中,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可以选择比较好的选择模式。
另外学校还有一个特点是照明能耗特别大,如何把学校的照明能耗降下来?这里面除了有技术层面,还有管理上的东西。我们也积极探讨,如下对我们的公共区域,对教室避免长明灯的现象,导入传感技术。这个效果应该说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很多大楼确实存在很多长明灯的现象,引入了一些科技或者是管理的节能技术,节能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刚才我提到了,学生宿舍生活设施用能消耗很大,特别是学生的浴室,这个能耗也是大户。我们积极采用了太阳能的集热利用。另外浴室排水的热回收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算了一下,浴室每天的排水量,就我们一个校区可能一天400吨。特别是冬天,排出的水还具有30多度的温度。对于这个水的热量实际是存在很大的回收潜力,我们算了一下,如果热回收率做得很好,可以回收30%的热量。所以我们通过结合浴室的中水处理跟热回收,把浴室这块的文章做足。从这块我们就体现了很大的节能效应。本身学校水资源比较缺乏,我们通过把浴室的水热回收、中水处理以后,作为学校景观浇灌用水,这样一举两得,既回收了热量,又形成了水循环利用。
在热回收这块,开始做的很简单的盘管热回收,通过对锅炉的进水把热量回收回来,但是因为池子是开放性的,进水量又不是很大。下一步我们正在思考,进行三级热回收改造,可以在现有的规模以上,尽量提高20%的回收率。通过热泵技术,可以进一步把污水池甚至清水池的热量进一步提升。这样就能够做到更进一步把热回收回来。经过这样的测算,实际我们的热回收效率和节能效率有了更大幅度的上升。 同时,如果这个方案能够很好地实施下去,还解决了在城市中心校区锅炉污染的问题,我们现在用的燃油锅炉,成本非常高,也产生一定的污染。通过这个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环保和节能的问题。
在探讨供水方式上面我们也做了研究,通过热泵、燃油锅炉、燃气锅炉、电锅炉都有很明显的经济问题。刚才说过,投入能不能回收回来,每一个方案都要做经济评价。做这个方案的时候,我们算下来,它的投入基本可以在两年之内回收回来,我们学校会做判断,像这样的方案可行不可行。如果你做的方案投入非常大,很难回收,我们就考虑资金力量。
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学校应用环境综合学科,也有很多的专利技术,通过化学、生物技术,对我们校园进行自身的处理,另外就一些景观、花园,原来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现在基本在这方面每年节省30多万吨。在新校区基本上浇灌用水可以不再使用自来水资源,尽量利用雨水、中水来解决。